農田改造區域地勢相對較低,由于近年來雨水較大,農田排水溝無法滿足排水要求,導致附近耕地被淹,嚴重影響了附近村民的正常耕種和生活。目前已有農田改造排水溝為例,通過對農田排水溝現狀的分析,探索采用“引、改、擴、通”四方面技術優化措施,使降水能順暢地通過路邊溝流入支渠最終匯入主干渠。農田排水溝改造后,農田排水溝系統排水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,至今未出現因淹地導致的農作物受損及環保災害。
農田改造排水溝案例
大慶農田改造排水溝,主要負責農田區域排水,排水方式為:已建道路路邊溝→排水支渠→排水干渠→水庫。截至2000年,該農田建成各級排水渠道81條、排澇站3座,排水能力32×104m3/d。自2000年以來,農田排水溝系統工程主要隨產能建設新建。由于該農田排水溝排路路線大多選在耕地及草地中,施工過程中能形成自然的路邊溝,故近幾年產能項目一般不考慮新建排水渠道。然而,該農田區域地勢相對較低,由于近年來雨水較大,部分路邊溝無法滿足排水要求,導致附近耕地被淹,嚴重影響了附近村民的正常耕種和生活。
農田排水溝改造排水系統優化方案
通過農田排水溝的現狀分析,探索采用“引、改、擴、通”四方面技術優化措施,使降水能順暢地通過邊溝流入支渠最終匯入主干渠。引——將淹地嚴重區域的積水通過新建渠道引入已建渠道,匯入排水系統;改——將原有阻擋排水方向的道路,調整路由,以便疏通積水;擴——將已建渠道渠底擴寬,邊坡整形,增大排水量;通——串聯所有渠道,確保將服務區域來水排放至防洪設施中。
通過改造農田排水溝,農田排水溝的排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,告別良田受淹集鎮內澇現狀,未出現因淹地導致的農作物受損及環保災害,之前逢水必澇、安全隱患重重的“問題水溝”徹底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經過改造的農田排水溝,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,暴雨等惡劣天氣將會發生得越加頻繁,農田排水溝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顯著。